(英国)·365体育|官方网站-最新App Store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史学习教育 > 正文 党史学习教育
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体现和经验总结
作者:  来源:    日期:2024-11-19    浏览次数:

2024-11-15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4年第10期作者:崔友平

实现国家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历史夙愿。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以强烈的使命感、伟大的领导力、卓越的前瞻性、坚定的执行力,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危难之际绝处逢生,在失误之后拨乱反正,在探索磨炼之中总结提升,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探索发展过程,才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拓展、结出硕果。认真回顾总结这一探索历程及其宝贵经验,对新时代新征程继续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体现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人民的幸福生活而浴血奋战、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充分彰显了其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百折不挠、浴血奋战,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这个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1938年5月,毛泽东在撰写的《论持久战》中就提出“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的重要论断。周恩来在《怎样进行持久战》一文中也使用了“军队现代化”等重要表述。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逐步而积极地引导个体经济“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使“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他还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重要论断的提出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启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思想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历程,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制度保障。新中国成立后,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通过“三大改造”,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历程。1954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要“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周恩来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在1959年12月到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0年3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在1975年1月的第四届全国人大上,周恩来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实践上,党领导建立和巩固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两弹一星”的科技突破,实现了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的伟大飞跃。可见,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为后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制度保障和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为现代化强国建设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这一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尽快富裕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1983年6月,邓小平强调:“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带领中国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现代化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向“四位一体”演进,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实践上,党领导人民一以贯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上实现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新的视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创新。2013年11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极大地拓展了党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党的十九大作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五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系统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九条本质要求和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条重大原则,系统规划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他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这些论述,初步构建起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上,这一时期推动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通过精准扶贫,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完善和提升,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二、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

回顾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党领导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总结出很多经验,能够从中获得丰富深刻的历史启示,但以下几个方面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和前途命运。回顾我国现代化历程,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集中全党全国力量、凝聚全民族共同意志,形成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道路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风险挑战,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现代化事业的引领和推动力量,政党的价值理念、领导水平、治理能力、精神风貌、意志品质直接关系国家现代化的前途命运。”

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保证。为此,要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树立鲜明选人用人正确导向,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践行正确政绩观,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制度机制,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丰富防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有效办法。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回顾我国现代化历程,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进行革命和建设,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以此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当代中国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这就需要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并引领时代,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改革开放,守正创新,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鲜明品格,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回顾我国现代化历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演进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现代化建设中,应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从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再到现代企业制度,人民群众始终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实践主体。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处处彰显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我国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成就,主要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现代化建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增进人民福祉,从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充分调动和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和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环境,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为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提供制度保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道路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回顾我国现代化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结果,是根植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我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用事实证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能够发挥计划和市场的各自优势,使经济在总体上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并始终保持政治局面的稳定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新时代,只有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广阔、前途远大。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遵循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更要有体现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使现代化发展更好地符合中国实际。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

改革开放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回顾我国现代化历程,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国改革开放由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现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渐进式逐步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本身就包含对外开放,同时,我们用对外开放带动对内改革,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成就,但改革开放的历史任务并没有完结,一些制约我国发展和稳定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生产力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的改革开放也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必须围绕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继续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特别要注意的是,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但是开放合作仍然是历史潮流。我们应着力提升参与和引领经济全球化能力,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回顾我国现代化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必须深刻认识到,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长期存在,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将长期存在,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不断给现代化建设事业注入强大能量。

我国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我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之所以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此正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稳中求进地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使各项工作朝着正确方向、按照客观规律推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正确的方法对于改革顺利推进、取得成功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加强对改革的整体谋划、协同推进、系统集成,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避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基层探索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衔接,既要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又要积极稳妥、蹄疾步稳,把改革发展稳定统一起来,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汇合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Copyright 2014-2016 (英国)·365体育|官方网站-最新App Store下载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雁塔校区)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唐大道48号(临潼校区)

版权所属: (英国)·365体育|官方网站-最新App Store下载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