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365体育|官方网站-最新App Store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理论学习
从“如何一路走来”读懂“何以是伟大创造”
作者:  来源:    日期:2024-04-08    浏览次数:

2024-03-21来源:长江日报作者:陈培永

在今天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不能不去把握它是如何走出来,是如何探索出来的。只有把握了数代人不懈努力、长期探索的过程,把握了中国式现代化是怎么一路走来的,我们才能知道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是伟大创造,中国式现代化将会走向何方。

革命与现代化

在展开中国近现代史的画卷时,我们总是习惯于从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回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应该从这个时间点开始。不得不说,中国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开始,没有一个好的开始,是从一个坏的开始;不是一个主动的开始,而是一个被动的开始。这样的开始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不只有现代化的叙事,同时伴随着民族复兴的叙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伴随着追求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

关注中国现代化这段早期进程并有独到见解的,有两位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思想家,那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在19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写了10余篇关于中国问题的文章。当时马克思在英国,而这些文章大都发表在美国的一家报纸上。中、英、美已经在他们创作和发表的过程中关联起来。这些文章很值得今天的读者去读,它们是国外的思想家去看当时中国发生的事、去思考中国的未来而写下的文字。这些文章贯穿着一个基本逻辑,那就是西方资本在卑鄙的利益的驱使之下,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把中国拉入到所谓西方文明的进程也即是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他们提醒的是,西方资本主观上的“恶”,带来了中国进入现代化这个客观上的“善”,但不能因为这个客观的“善”,就可以否定西方资本主观上的“恶”。

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作品,我们可以理解,中国的现代化一开始是被动的现代化,是被西方资本全球空间扩张打开大门带来的结果。他们关注中国,实际上是想通过中国这个个案来验证他们所得到的资本扩张必将走向世界每个角落的结论。他们应该没想到,自己创立的学说会传播到中国这个曾被其关注的国家并且在这里发扬光大,得到实践检验。历史呈现的故事是,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先传入中国,而是作为其分析对象、被其认定为现代社会对手的资本先传入中国。中国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以对抗西方资本力量(在本国以人权平等博爱形象出场、在中国以帝国主义面貌出现)的过程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在当时被先进的知识分子认定为救国救民的真理?根本上是因为其蕴含着对抗资本逻辑的一个明确进路,那就是依靠先进的、强大的政党领导,激发起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通过革命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了转机。尤其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无疑是重要转折点,中国被动现代化的进程开始从根本上扭转。在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的时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就已经开始,只是一直处于苦苦求索但总以失败告终的困局之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自然承担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使命和历史重任,而这种探索的结论则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走社会主义道路。也正因为此,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有了三个叙事线索:民族复兴、现代化、社会主义。

既然是历史使命、历史重任,那就不容易承担、不容易完成,虽然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全新的领导力量,中国还不能完全主导探索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些比西方开启现代化时更强大的“对手”所阻碍。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力争主导现代化、争取主动探索现代化的过程。我们不能割裂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同时是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同时是传播并确立现代化价值观念比如人民主权、男女平等、自由发展的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中国的现代化”

经过28年的奋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从被动的、被裹挟的现代化转变为主动的、自主探索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自此开启。需要明确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究竟起始于哪个时间点?中国的现代化开始之日,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之时吗?

显然不能这样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的现代化”,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这个“式”字非常重要。“式”是样式、模式,它强调的是中国主导探索出来的一种现代化样式,是不同于其他国家样式尤其是西方国家样式,但可以被其他国家借鉴的现代化。能够称得上中国式现代化,一定得是主动的、积极探索出来的、已经被实践证明成功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现代化,它应该是由独特的探索道路、制度结构、价值理念等作为支撑的现代化。如果不是主动探索的,而只是被动的、被裹挟的,就不能称为中国式现代化,只能是中国的现代化。

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步探索出来、逐步确立的,中国的现代化的开始并不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启,只有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主导探索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才全面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向,中国式现代化才正式开启。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提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明确了我国要开启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努力的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实际上给中国式现代化作了基本性质的界定,强调了它相对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不同,以及它所追求的目标与西方国家的根本不同。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得到全面确立。

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时期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即工业、农业、国防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四个现代化”在当时提出并确定下来,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科学技术现代化”一开始使用的表述是“交通运输现代化”,还存在着“科学文化现代化”的另一种表述。这“四个现代化”既有全面又有重点,特别注重的是工业化。现代化离不开工业化,要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没有工业化的支撑无从谈起,工业化可以说是硬核实力。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注重推进工业化,显然把握住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这“四个现代化”可以说是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落地生根、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目标的具体路径,是立足于当时中国国情、又能改变中国社会面貌的明确进路。

依今天的眼光看,“四个现代化”更多是从物质基础、技术层面去讲的,没有着重于从制度和价值观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规定。实际上,如果只看到“四个现代化”,那我们对这个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观察就是不全面的。中国式现代化在这段时期的探索不仅只有“四个现代化”,它还构建了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比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制度等,还塑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比如集体主义、合作互助、社会责任等观念。今天我们有必要重估新中国成立后也即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现代化进程,应该看到这个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是多维度的,在物质技术、制度体系、价值观念层面,都凸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性质和目标。

“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重要节点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改革开放是一个重要时间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可以说坚持了守正创新。“守正”就是强调要继续推进“四个现代化”,这个时期强调了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根本指导方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最大的政治,搞现代化建设是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这说明,以“四个现代化”为标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得到了重新认同,在实践中得到继续全面深入推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四个现代化”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大大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直到现在我们也不能完全说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已经完全实现了现代化,不能认为这“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已经完成,它还处在进行时,各个方面的现代化尤其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依然需要持续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在这个时期的“创新”,体现在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等表述。时间点主要是在1979年,这一年邓小平在几个场合讲到这个话题,他所谈到的内容有两个值得把握的关键点:一是把“四个现代化”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用“小康”来形容20世纪末要实现的现代化的目标;二是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标志着越来越自觉地立足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来探索现代化道路,走出一条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独特的现代化道路。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的现代化,提出小康作为奋斗目标,吸收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进入到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中,实际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基础上明确了一个阶段性目标,在当时还不能与西方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匹敌的情况下制定了符合实际的目标。

应该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是中国式现代化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不能认为小康与现代化无关,小康本身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一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说明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在一些领域、地域、人口等已经达到了现代化水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重要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领域、地域、人口方面的全面,当然也是要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这个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同伴同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实际上也是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都可以说是强国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必由之路或康庄大道,有什么不同呢?在改革开放之后,两者可以说叙事主题不同,但只是对同一个中国发展道路的不同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聚焦的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它意味着我国走出了一条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主要讲的是人类社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问题,可以给其他追求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提供道路启示。“中国式现代化”放眼于整个人类文明的现代化历程,它意味着我国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找到了一条与西方国家现代化不同的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以“现代化”的话语为叙事线索,不仅是讲述了中国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赶超、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奋斗历程,而且也是在讲整个世界不同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的问题,它是能够给所有追求现代化的国家提供借鉴的。

中国式现代化也需要理论上的探索与突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和创新突破的过程,既需要实践层面的长期探索和创新突破,又需要理论层面的长期探索和创新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得以进一步成功推进和拓展,不仅体现在实践层面各个领域、各个地域的推进和拓展,而且在理论层面更加鲜明地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述。2022年,党的二十大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一直在探索中,为什么在新时代特别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注重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构建?理论总结、体系建构本质上是实践经验的提炼过程,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期实践探索,自觉总结提炼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必然会提上日程。“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来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总结提炼。给中国共产党一百余年现代化的探索实践,命一个好名,给一个好的称呼,建构出理论体系,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概括提出并系统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同样是在长期探索基础上取得的重大成果,不能低估其价值和意义。

概括提出并系统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是与新时代的实际和实践密切相关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就需要一条更为明晰的现代化道路、一套更为系统的现代化方案。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更好地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基础。初步构建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包括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根本性质、中国特色或重要特征、本质要求、重大原则、重大关系、世界意义等,实际上是让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更为明晰,让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案更为系统。中国式现代化当然不是尽善尽美的,不是已经完全成形的,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进行探索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已经呈现,但由于是“初步构建”,这个理论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总结提炼、丰富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背后的价值观念。

中国式现代化,没有理论的系统提炼,没有提出有说服力的观点,没有打造出能够与西方现代化理论进行对话的话语表达,总是不够的。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化理论充当着评价一个国家是否是现代化国家标准的作用,为什么西方现代化被认为是现代化的甚至被等同为现代化,在于其背后有一套理论,这套理论已经成为评价现代化的标准,比如以个人自由为基础才叫现代化、两党轮流执政才叫现代化等。实际上,这套理论是建立在一些西方国家制度的基础上的,用这套理论来评价中国式现代化,当然会对中国式现代化产生质疑。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理论的独立自主建构,需要根据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各方面制度进行理论提炼,使之成为被其他国家接受和认同的现代化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这实际上指明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放眼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把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这些“观”讲出来,基本上就重构了一套跟西方现代化不一样的理论,就构建了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

Copyright 2014-2016 (英国)·365体育|官方网站-最新App Store下载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雁塔校区)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唐大道48号(临潼校区)

版权所属: (英国)·365体育|官方网站-最新App Store下载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