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365体育|官方网站-最新App Store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理论学习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
作者:  来源:    日期:2023-09-05    浏览次数:

2023-07-21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王丽颖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实践表明,“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对中华文明主要特征和演进规律的精准把握,集中彰显了我们党赓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首先,中华文化追求的理想图景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描绘的未来社会,是每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这两种思想对社会愿景的勾画和期许是一致的。特别是大同理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为近代以来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唯物主义思想,比如荀子提出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管子》主张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王夫之倡导的“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久经演绎且持续发展,为近代以来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预设了重要理论前提。再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辩证法思想,比如《诗经》中的“高岸为谷,深谷为陵”,《道德经》中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周易》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这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相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天基因和内在基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完全合乎理论逻辑的。

赓续传承才能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同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进行了新的阐释与创新,鲜明地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著名论断;对“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重新审视提炼,赋予“实事求是”以全新内涵和时代价值;对中国哲学“知与行”“一分为二”等辩证思想予以深刻阐发,并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等经典著作;他还对中国古代兵书、兵法与战例进行了精辟阐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增强全党全社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充分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的智慧,提出党的自我革命重大命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让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在传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走向深入。一是坚守人民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鲜明的底色,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二是保持先进性。传统文化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的东西,必须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进行科学鉴别和正确取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永葆生机活力。三是体现时代性。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和实践威力,并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的解读,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当代社会发展相同步,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协调。

Copyright 2014-2016 (英国)·365体育|官方网站-最新App Store下载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雁塔校区)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唐大道48号(临潼校区)

版权所属: (英国)·365体育|官方网站-最新App Store下载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