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365体育|官方网站-最新App Store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理论学习
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个人的“行军书” ——安徽金寨大湾村接续奋斗乡村振兴新征程
作者:  来源:    日期:2022-06-02    浏览次数:

2022-06-01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山的终点是云,大湾村在云山交界处。

从安徽省金寨县城出发,经高速公路再转山路,绕过无数道弯,大湾村真容始现。幸运的是,如今柏油马路已修到了村民家门口。

2016年4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考察脱贫工作。在贫困户陈泽平、汪能保、汪达伟、汪达开、陈泽申家,总书记详细察看住房和陈设,了解贫困原因、贫困程度,通过扶贫手册看脱贫措施定了哪些、落实怎么样。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横下一条心来抓。要强化目标责任,坚持精准扶贫,认真落实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措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

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深深根植在大湾村干部群众的心田,如今,大湾村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蝶变,并接续奋斗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个人都写下了厚厚的‘行军书’。”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说。

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一行走进大湾村的茶园、民宿、景区,聆听下乡扶贫、进城“抢”人、返乡创业的故事,力图勾连起大湾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大湾村的昨天为什么

何家枝打小就生活在这里,大湾民宿服务员刘辉洪2007年从贵州嫁来这里,大湾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余静2015年主动请战来到这里,蝠牌茶旅行政接待南英平2019年从上海回到这里。

“过去的大湾村,是什么样子?”调研组抛出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只有一个字:穷!

那是一种“具体”的贫穷。

路?坑坑洼洼的土路,就算是路。房?歪七扭八的茅草屋、土坯房,便算是房。地?土地被群山“割”得支离破碎,实在养活不了多少人。

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大湾村37个居民组、1032户3778人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2户707人,贫困发生率达20.6%。

“过去,老百姓住在低矮潮湿的土坯房里,全靠砍树卖柴维持生计。”在何家枝的记忆中,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就连亲戚也不愿意来往走动”。

对彼时大湾村的年轻人来说,“逃”出去,是唯一的“活路”。“当时从上海回来一趟,绿皮火车转长途汽车转公交车,再坐‘三轮蹦子’,一趟要3天。现在好啦!从上海4个小时直达金寨高铁站。”在蝠牌茶旅的展示间,南英平一边忙着为熙来攘往的游客沏茶,一边搭着腔。

“穷窝”难回,渐渐地,“什么都没有”的大湾村,连人也没有了。穷,更难谈内生动力。“说实话,当时大湾村的干群关系紧张得很。有时上门家访,你从前门进,人家从后门躲,甚至故意拿着笤帚扫地,啥意思?赶你走呗。”何家枝回忆。

“20世纪80年代到上海后,除了至亲的红白喜事,我基本没再回来,谁能想到今天在家门口就有钱赚。”刚接待完几桌游客,大湾喜来山庄的老板娘闵玲终于能喘口气,对着门前的银杏树怔了一会儿。前些年,大湾村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只有这棵老树默默站在原地,绿了又黄。

几年过去,大湾村一切都变了。2017年,闵玲回村开办了民宿大湾喜来山庄,号称“马鬃岭下第一家”,生意十分红火。

何家枝给调研组看了一本账,村集体收入那一栏,在2016年之前始终是“0”。如今,这个数字是近160万元。

无法想象的改变,始于2015年。党中央吹响脱贫攻坚的总冲锋号。那年,余静撇下年仅半岁的孩子,出任大湾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大湾村水土适宜种茶,但是地处偏僻,茶叶销售无门,村民以往只能眼巴巴等着茶贩子来收,勉强换些收入,如果没来,那一天等于白干。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建茶厂?自己种、自己收、自己炒?”经过大量走访调研,余静提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过去,山一重水一重是阻隔;如今,山一程水一程是希望!“守着这样好的旅游资源禀赋,咱们得护起来、用起来。”余静信心满怀。

路子有了,大湾村的好日子,眼瞅着就来了。

2.大湾村的今天靠什么

陈泽申一分钱没花住进了“这辈子怕是住不上了”的楼房,老宅的大门也早已改了回来。

多年前,儿子早逝,妻子病故,全家只剩下他与小孙子相依为命。“怎么我这样苦?”他找来风水先生,风水先生说要改门向才能改命运,陈泽申不敢怠慢。可改了之后,凄苦如旧。2015年,靠着几亩薄田,陈泽申年收入还不到3000元。

2016年4月24日,陈泽申家的小院鲜有地热闹了起来。“哪能想到总书记能到咱这山坳坳里来!”回忆起6年前的一幕幕,陈泽申依旧难掩激动。

“座谈会上问我当年想挣多少钱,我没敢往多了想,就说能翻一番,挣6000元就好了,哪知道当年光卖羊就挣了1万多元!”陈泽申告诉调研组,那年自己还在小院里支起了光伏电板,“晒晒太阳就能挣钱”,加上土地流转费用等,收入达到了2万元。

后来,大湾村乡村旅游火了,陈泽申被茶厂聘为炒茶师傅,年收入突破了3万元。他主动找到余静:“我得‘摘帽’!国家负担重,咱不能一直麻烦国家。”

如今,73岁的陈泽申也炒不动茶了,就跟村里申请,把腾退的老堂屋辟为土特产商店,卖卖河虾河鱼茶叶笋干等土特产,自己当起了小老板,日子过得逍遥自在。

“好风水不如好政策!啥日子不是双手干出来的?”人到暮年,陈泽申笑起来却显得年轻许多。

挥别陈泽申,调研组循着笑声走进郝书平家小院。“我今年59岁,之前在床上躺了33年。”1988年,因脑炎后遗症,郝书平瘫痪在床。2019年,帮扶单位金寨县中医院想方设法,终于帮郝书平争取到了赴京治疗的机会。去年,她已经能下地走路了。

“5次手术,全身关节换了一遍,花了70多万元,自己一分钱没掏。”郝书平乐得合不拢嘴。“这么苦,咋还这么乐?”“我为啥不乐?要不是共产党,我现在连饭都吃不上嘴!”小院里又是一阵欢笑。

“大湾村脱贫,脱的是‘不争气’,托的是‘有志气’!”干群精神面貌脱胎换骨,何家枝感受最深。2021年,村民汪能保到村委会找到何家枝。“书记,我来讨点茶叶包装袋。”“要它做啥?”“这么多游客人来人往的,我装点笋干卖。”当年,汪能保在村口“幸福亭”支上小摊,自家产的笋干售卖一空,上百个茶叶包装袋全部用完,一个旅游季收入1万多元。

村民富裕背后是什么?是村干部没日没夜的付出。“扶贫干部每天干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态。”何家枝说。

“选择来到大湾村时,孩子才半岁。很愧疚,这几年很少陪伴家人。但回想这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真叫人心潮澎湃!”余静说。

干部辛苦指数增加,换来的是群众幸福指数提升,换来的是群众真心信任拥护。

“余书记忙,现在还兼着乡里的工作,几天不见就想她。”陈泽申说。这一次看到陪调研组来的余静,他的眼神就像看着自己的女儿。

3.大湾村的明天凭什么

乡村振兴路上,大湾村会变成什么样?

“不敢想,但肯定比现在更好!”乡亲们不敢想的日子,在何家枝和余静心中却很“具体”。

“首要是做好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重点关注民生,防止群众因突发问题返贫,尤其是因病返贫。”何家枝说。为此,大湾村进一步夯实基层治理体系,新发展的44名网格员,成为深入了解每一户家庭的“触角”。

据了解,近年来大湾村为所有贫困户缴纳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贫困户在县域内、市级、省级医疗机构就诊,个人年度累计自付费用分别不超过3000元、5000元和10000元。此外,大湾村还投资110万元新建了卫生室和卫生站各1所,选聘了4名村医,实行家庭医生签约及慢性病患者送药上门服务,让每一位贫困户都有“专属医生”。

“走好未来的路,关键在人才。”何家枝向调研组分享了一段进城“抢”人的趣事。2017年,回乡探亲的大学生周超偶然被何家枝看中。“当时村委会缺大学生,我就几次登门劝他来干。当时正是脱贫攻坚冲刺阶段,工作强度实在太大,几个月后,竟把小伙子给‘逼’走了。”何家枝回忆。

何家枝没多想,紧随着周超进城。“周超,我来接你回去!”“我不回。”“你必须回!”周超被泼辣的何家枝“吓”住了,只能搬来公司老板当救兵。“周超也不小了,回山坳坳里去,你给他介绍对象?”老板发难了。“你放心!包在我身上。”何家枝也敢接茬。几番拉扯,周超终于同意回村工作,何家枝也没有食言,给他介绍了对象。如今,周超已经做了爸爸。

进城“抢”人,让何家枝明白,破解乡村振兴的人才困局,首先要解决年轻村官的上升通道、福利待遇,甚至婚恋家庭等实际问题。“实现乡村振兴,还需要更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我们呼唤他们来到广阔天地实现理想的同时,更要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心无旁骛地施展才能。”何家枝说。

让乡村有一个人才荟萃的未来,有一个产业兴旺的未来,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未来,大湾村将坚定走好‘茶’‘旅’两条路。当前,我们急需弥补产业当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余静很清醒。

茶产业是大湾村因地制宜发展的重要特色产业。依托大湾村茶叶资源优势,对1000亩老茶园进行改造提升,新建标准化茶叶基地1000亩,采取“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引进龙头企业安徽蝠牌生态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茶叶深加工上做文章;通过提供茶园管理、茶叶采摘、炒制加工等就业岗位,实现群众户均年增收1000元。

旅游方面,余静坦言,尽管大湾村已经起步,但旅游景区内景点存在着“少”和“散”的问题,未来不仅要进一步增强绿色山水、红色研学两大“拳头产品”影响力,还要因地制宜开辟更多景点留住游客。

2021年,携程度假酒店被引进大湾村。当年7月,酒店一期工程竣工,10间高端精品民宿在“十一”期间供不应求。“酒店是纯公益性质,建成15至20年后,将全部捐给当地,其间利润也全部返还当地。”店长郑亚明介绍,入驻大湾村以来,酒店组织了多场民宿服务培训会,手把手教大湾村村民如何上平台、搞宣传、抓服务。

在大湾漂流公司,调研组看到乡亲们已开始忙着整修河道,为漂流做准备,只等八方来客。“去年是3万人次,希望今年有10万人来!”大湾漂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王昭期盼。

4.大湾村究竟做对了什么

大湾村到底做对了什么?

其一,好政策是先导。政策扶持下,陈泽申得以脱离“苦海”,郝书平重新站了起来,近200户村民从土坯房搬进楼房,从此安居。好路子是关键,因地制宜发展“茶”“旅”两大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从此乐业。好政策是内因,支部夯实了基础,干部凝聚了人心,群众看到了希望,干群同心同德阔步奔向小康。

其二,路径是关键。乡村振兴,前提是脱贫,基础是产业,动力是人才。这是大湾村的路径,也是乡村振兴的要素所在。当年,因为穷,所以怕,所以必须寻找出路,结果“人去村空”,没有了人气,自然没有产业。“穷则思变”,“逃出去”是一种变,而沿着正确的路径求得自身良性发展,才是根本之变。

其三,产业是支撑。大湾村的今天,茶产业如火如荼,传统的蚕桑产业正在逐步恢复,旅游方兴未艾。在家门口能挣到钱,本就安土重迁的农民,开始了返乡创业。“好风水不如好政策”,好政策催生好产业,这是陈泽申的切身感受,也是中国农民的由衷之言。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湾村的变迁,和宁夏闽宁村一样,是中国农业“向阳而生”的生动标本。

其四,乡风是软实力。乡村振兴是一场持久战,在找准了产业定位后,一村一品、一村一策、一村一容才是发展不竭的动力。对此,大湾村已经开始考虑乡村振兴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乡风文明。乡村如何接续发展,乡村如何吸引更多人才,产业之外,文明的乡风是“风水”,是软实力。传统的蚕桑在大湾村重新勃兴是技术问题,而如何让深藏于大别山的大湾村尽快缩小城乡差距,如何让大湾村成为中国版图上宜人宜居宜业的“热土”,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大量细致的工作。乡村振兴,不能经济“站”起来了,文化却“倒”了下去。大湾村去城里“抢”的不仅仅是人,而是人背后的文化和文明。在这方面,大湾村准确地抓住了乡村振兴的“牛耳”,或者说,抓住了共同富裕的未来——这是今天的课题,也是未来必须正面回答的考题。

〔调研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常河、丁一鸣,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孔令刚,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教授、决策咨询部主任张彪〕

Copyright 2014-2016 (英国)·365体育|官方网站-最新App Store下载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雁塔校区)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唐大道48号(临潼校区)

版权所属: (英国)·365体育|官方网站-最新App Store下载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