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365体育|官方网站-最新App Store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理论学习
以史为鉴 持续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作者:  来源:    日期:2021-11-23    浏览次数:

陆小成

2021年11月22日08:30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强调“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并再次提出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这是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庄重宣告百年大党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与信心。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践行初心使命、筚路蓝缕立业、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史诗,也是一部保卫江山不受侵犯、绘就美丽中国篇章的光辉历史。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要牢记初心使命,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协同各方面力量和智慧,为持续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谱写新篇章。

1.百年奋斗,创造美丽中国建设辉煌成就

镌刻美丽中国建设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百年奋斗历程,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美丽中国建设史诗。毛泽东同志早在1934年1月就强调,森林的培养,畜产的增殖,也是农业的重要部分。1958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邓小平同志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江泽民同志强调,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把“美丽中国”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书写美丽中国建设的成就。中国共产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取得的历史性进步,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美丽中国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效,创造了让世界瞩目的伟大奇迹。比如,北京以PM2.5治理为重点制定打赢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2021年1至8月PM2.5平均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创历史新低;全面推行“河长制”,全市142条段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治理,密云水库蓄水量2021年9月1日达到34.5亿立方米,永定河断流26年后实现全线通水。陕西将4万多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漠变成绿洲,每年减少黄河输沙量4亿吨,成为防沙治沙的世界奇迹与绿色发展的全球典范。2020年,全国337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0%,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大国,蓝天碧水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明显增强、幸福感显著提升。

开辟美丽中国建设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环境是最大的民生,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普遍性原则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的康庄大道。这条道路不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是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民本之路。这条道路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美丽世界家园建设提供了新路径、新方案。

2.以史为鉴,彰显美丽中国建设成功经验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经过百年艰苦奋斗,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建设美丽中国从此成为可能,中华大地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建立了新中国,根本改变了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旧面貌,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根本政治保证。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蕴含着对建设美丽中国梦想的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加快发展农业、林业、牧业等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加快植树造林、兴修水利,解决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等问题,加快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解决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美丽中国建设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持续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美好生态的强烈期待,是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始终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比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调好经济增长、民生保障、节能减排,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加快生态环境治理,实现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这些充分彰显了百年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持续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正确道路。

3.开创未来,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行稳致远

强化党建引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向自然灾害作斗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等过程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新征程上,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应着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美丽生态、宜居环境的需求,坚持党建引领,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提升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压实生态保护责任,为美丽中国建设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站稳人民立场,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美丽中国建设是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系统性工程,是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民生工程。持续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必须站稳人民立场,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不仅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要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持续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应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使生态文明建设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让建设美丽中国成为人人享有、人人参与的伟大事业;应秉持为民初心、坚定道路自信,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共同富裕,集中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上新台阶。

加强创新驱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人与自然不协调不和谐等诸多难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迫切需要在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领域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加强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等领域基础研究,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新能源以及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创新计划,构建绿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与创新引擎。

推进绿色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坚持系统观念和整体性思维,把美丽中国建设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走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加强统筹协调和系统优化,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结构升级,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扩大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鼓励绿色低碳消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实施美丽中国建设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在改善环境质量上持续发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携手合作前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美丽中国建设,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履行国际公约,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进全球生态修复、保障全球生态安全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在新征程上,持续推动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协同整合全球资源和力量,坚持包容可持续发展,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主动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推动构建全球环境治理新体系,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以开放创新探索美丽世界家园建设的新路径,以合作共赢开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Copyright 2014-2016 (英国)·365体育|官方网站-最新App Store下载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雁塔校区)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唐大道48号(临潼校区)

版权所属: (英国)·365体育|官方网站-最新App Store下载

XML 地图